可经过刚才的事情后,他就觉得石仲魁只要运气不差,铁定能中进士。
不是说会背书就能当进士,而是说记忆力强,本身就是说你比常人更聪明。
有的人一学就会,有的人今天背住了,明天就忘了,这还怎么比?
当然,从古至今聪明人太多,也有太多聪明人连举人都考不上。
接过信,快速看了一边,于同甫就露出惊讶表情道,“父亲,外祖父这不是为难您吗?”
于洪高叹息一声,“你没主意的话,就让伯谦看看吧。”
“这……”。
考虑了好一会,于同甫并没把书信交给石仲魁,而是干脆有选择的口述。
这也让石仲魁大大松了口气,毕竟书信里说不好,就有些不好让外人知道的私话。
当然,这概率肯定不大,或者说在于洪高眼里,岳丈交代的事并不需要保密。
于同甫的举动,让石仲魁暗自谢他的同时,也让于洪高脸色虽然带着些许不满,心里却在点头。
自己30岁之前,志得意满虽没得罪太多人,却也不知变通,以至于到现在还只是从六品。
本来按照计划,在大兴县过度两年,就可以去科道当个言官。
一路朝着督查院御史的路子走,却没想到岳父居然不肯吃亏。
自己求了他,他立马就给自己一个难题。
而这事又不好告诉夫人,免得夫人回家一闹,好事变坏事。
同时也显得自己没本事。
石仲魁听完之后,有些诧异的看着于洪高问道,“恩师,两家当年说好了用沟渠做界河?”
“没错”,见石仲魁一听就抓住了重点,于洪高不由期待了起来。
事情很简单,8年前于洪高岳父家在大兴的农庄,和邻居一起出钱把用来当界河的沟渠,从当初的半丈宽,加宽到一丈宽的沟渠。
这事一开始算是合则两利,修渠的事情也很顺利。
甚至两家说好了以两家受益田亩的比例,也就是用水多寡以六四比例出钱。
于洪高岳父家6层,邻居出4层。
至于加宽多需要耗费的土地,则一家一半,谁也不占谁便宜。
要是到此结束,这事还能算是一时佳话,可事情往往就是不尽人意。
第23章 办法不一定有,但我会抄
沟渠建好之后好些年都没出问题,但麻烦在于近几年运河河道淤塞,上流河道被淤泥抬高了,冲到下流和周边沟渠里的水中,会附带大量泥沙。
也因为水床变高,丰水期时,水流比往年急了不少。
加上沟渠并不完全是直线,所以水流冲刷时,泥沙就会往水流速度低的一面沉积。
当初一丈宽也就是283米的沟渠,在几个弯道上慢慢的形成了不少泥沙地。
而受益方自然是于洪高的岳丈。
但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便宜,因为沟渠的两边都是泥地路,本来就不能种地。
这事其实很好解决,把泥沙冲击而成的泥地挖了,不仅没了争端,还能恢复灌溉的水流。
但问题是,今年农忙一过,两家找人来修,有经验的工匠根据邻居这边全部道路的宽度。
很快发现河弯附近的道路,比其他地方窄了不少。
工匠稍微一想就明白这是因为水流冲击下,邻居那边的土地,被冲走了一部分。
这就和水滴石穿一个道理,8年的时间,泥土被一点点冲走,农户根本不会在意。
这下邻居就不干了。
这不是在占我便宜嘛!
而且即便恢复了原貌,过上几年又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年深日久的话,还真有可能让于洪高岳丈家把界河往邻居那边推。
如此一来,就不仅仅是挖走泥沙,恢复沟渠的问题了。
石仲魁摇摇头,这事确实很难办,毕竟修一次两次还好说。
但次数多了,于洪高岳父家就不乐意了,甚至还会想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念头。
邻居就更不乐意了。
想一劳永逸,最好把弯道改直线,但两家已经吵了多次,双方心里都有了火气,哪里那么容易坐下来好好谈。
“还未请教,兄长外祖家是何身份?”
“这个……”
于同甫一听就明白,石仲魁已经猜到两家的身份都不简单。
但这事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。
叹息一声,于同甫说道,“家母出身缮国公府,家外祖父袭爵一等神威将军。”
好嘛,石仲魁总算确信自己之前猜测于洪高有背景没猜错。
但想到荣国府未来会闹亏空不说,被抄家时,穷到除了抄出好几箱子的当票外,整个荣国府居然已经成了空壳。
再联想到贾母史老太君的两个亲侄子,保龄侯史鼐、忠靖侯史鼎两兄弟,时不时找贾母闹穷借钱的事。
甚至荣国